#中醫黃帝內經#
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和了解,我們知道了“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長壽及其防治疾病的意義。接下來就是我們人類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的事情了。
《黃帝內經》中天師岐伯曰:……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span>
只要我們的心靈境界能夠達到恬惔虛無 ,那么真氣自然從之,精神原本內守。又如何會生病遭災呢?通曉這樣道理奧妙的人,就會生活得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各從其欲,皆得所愿?!?/span>

志閑而少欲。
志者心之動向也,欲者意之喜好也。志閑即是閑志之謂也,少欲即是欲少之謂也。
志閑不是令我們意志消沉,或是無有遠大志愿。所謂的“志閑”是令我們心志安閑,不得妄動。
常言講得好 :常立志,不如立一志。所謂的“常立志”即是“志不安閑”的意味。而只有“心志安閑而自得”,方可“立一志”。世間人做事,非恒持一志,不足以成事;

少欲不是令我們禁錮欲望,或是完全沒有欲心。而是令我們知足而止,不得放縱。
有很多修行家或是宗教提倡“禁欲主義”。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的《黃帝內經》是指導萬民如何合理科學的生活生存的。它不反對人類對“世間快樂”的追求。
黃帝岐伯對萬民的身心快樂是尊重的,甚至是指導大家如何獲得“世間快樂”的。
很多人內心的欲望很大,總是“欲竭其精而后快”??墒沁@樣一來,他們往往笑著笑著哭了。喜頭悲尾, 終究損害身心 失道敗徳。甚至禍及家門,延及子孫。此中悲慘 ,古往今來,不可盡數。
還有很多人志向多方,宏闊而悠泛。今日習文,明日論武。好為大言,而不求實干。終究志大才疏 ,一事無成。

圣王黃帝和天師岐伯就是看到了“今時之人”這樣的病態化的生活,所以才由大道至德開演論議,宣講如何善待我們的身心 ,如何實現我們的志愿,如何享受人世間的一切美好事物的。
我們一定要明白:好好生活,是每一位圣賢的慈心初愿。
志閑而少欲,是我們能夠更好地實現理想,獲得生活快樂的絕好妙計!

心安而不懼。何謂心安?心中無愧方可心安。何謂不懼?心有正義方可不懼。
我們平日里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如果違背了道德良俗,不合乎倫理公正。那么我們心中必然有愧。
縱使一時自欺欺人,厚顏無恥的覺得無愧。但因果成熟之時,災禍報應之日,還是會有愧悔之心的。不過已然是悔之晚矣罷了。
我們曾經放縱了自己的身心,做了對不起天地良心的事。心中就會有慚愧, 心中就會有不安。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諸多恐懼之心理。
這些對自己過往所造罪業的恐懼,對自己未來果報所懲罰的恐懼。所以終日里于心不安,如坐針氈。夜里轉輾反側,不得安眠。

心若安時,何有驚懼?心若不安 憑何不懼?諸君于此細思量之!
形勞而不倦。人活一世,不拘多少,都應該干點人事,說點人話。自給自足,自食其力。那種好逸惡勞,貪吃懶做之徒其實是很卑鄙的一種惡行。同時“懶惰”的行為,本身也非常的損害我們自己的福報。所謂“享福即是消福,吃苦即是了苦”??!
每天做一些事情,賺一點散碎銀兩,上以孝順父母高堂,下以培育子女成人;遇人急困,可解他人燃眉之急;逢世善舉,可施隨喜慷慨之心。此誠為善人善行。
但“形勞”之際,切不可過分貪著世間名利,更不可因蠅頭小利而使我們的身心疲倦困乏。

倦,在傳統中醫看來,已然是一種病態了。身虛乏力,心意昏沉,不思飲食,倦困喜眠……這通通都是??!
要熱愛勞動,不拘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 都應該熱愛。因為只有勞動才會創造出價值;只有勞動才會活得尊貴而光榮。但在勞動的過程中,同樣要懂得調理管控好我們的“心志”。不能過多的參雜名利之念,不能唯利是圖,不能為了名利勞作而使自己的身心困倦。
所謂養生,即是休養生息之謂也。而休養生息也不是讓我們不勞而獲,養尊處優的,寄生蟲似的活著!

田間地頭,農夫農婦揮汗如雨,但秋來收獲之時,他們是歡喜的;
工廠車間,工人職員辛勤付出,但增量增產之時,他們是歡喜的;
教師辛苦,但桃李滿天下之時,他們是歡喜的;
醫生辛苦,但病人健康之時,他們是歡喜的?!?/span>
那么“形勞而不倦”如何能夠做到呢?我們如果能將勞動視作一種尊貴和光榮,從中去感受勞動給我們帶來的歡喜,這就是“形勞而不倦”的真正境界。

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這樣的生活不快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