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超大型金礦床基本特征
(2010-12-22 15:16:26) 標簽: 雜談 |
我國超大型金礦床基本特征
郝太平
(河北省保定地質工程勘查院
摘要:通過對超大型金礦規模的界定,我國已查明的超大型金礦床有貴州爛泥溝、遼寧貓嶺、甘肅陽山、云南博卡等四個金礦。對超大型金礦成礦地質特征研究表明,超大型金礦床與一般礦床在分布規律、控礦因素、礦化特征和形成機制等很多特征上無異,對成礦類型、成礦時代、成礦背景等具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成礦類型可分為微細粒浸染型和蝕變巖型兩大類型;成礦時代主要為中晚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礦背景主要產于大陸邊緣增生帶或板塊匯聚帶、陸內克拉通及大型韌性剪切帶等成礦堆積環境中;礦床往往呈帶狀展布,帶內外具有明顯的變形強度差異性;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場分布特征建立的找礦模型,是區域性尋找微細粒浸染型和蝕變巖型金礦的重要找礦標志和依據;礦化蝕變的中心地段多位于背斜軸部的高角度擠壓破碎帶上,與主斷裂構造垂直或斜交的次級控礦構造,深大斷裂兩側的次級平行或不平行構造是主要控礦構造,礦體內部發育揉皺狀片理的地段礦化最強,斷裂交匯部位,斷裂膨縮及產狀變化的變異部位,往往使礦體增厚變富;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關鍵詞:超大型金礦
1
近年來我國相繼在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發現了數個超大型金礦床,資源儲量達到國內甚至亞洲最大,隨著勘查程度的深入,資源潛力還在進一步擴大。隨著這些礦床的陸續發現,向我們提出了這些金礦是怎么找到的,我國還有沒有超大型金礦,和下一步應該到哪里去找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超大型金礦床基本特征介紹,以其對我們當前開展的地質勘查工作有所啟示。
2
關于超大型礦床的概念和規模大小,不同學者理解不一,解釋多樣,名稱也有多樣,如特大型礦床(B.Ⅱ.費多爾丘克,1990;裴榮富,1993;A.A.Kemenetsky,1995),超大型礦床(中國科學院黃金科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994)、巨型礦床、超巨型礦床、世界級礦床(P.拉茲尼卡,1983)等。
對超大型礦床的劃分標準,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方案。加拿大學者拉茲尼卡(P.Laznic-ka,1983,1989)用噸位富集指數(TAI),即金屬儲量與該金屬地殼平均豐度的比值劃分巨型礦床(1011)、超巨型礦床(1012)。加拿大學者P.拉茲尼卡(1983)提出的標準是,一個礦床,當其中有價值的金屬儲量與該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豐度之比超過1011,即一千億倍時,為巨型礦床,如果超過1012,即一萬億倍時,為超巨型礦床。按P.拉茲尼卡的標準,現在世界上已發現的巨型礦床約80個,超巨型礦床48個。該方法優點是便于全球對比,缺點是只適用于金屬礦床,無法應用于非金屬礦床。而且如果按此標準,鐵、錳、鋁等常量元素礦床很難達到巨型,但一些微量元素如鉍、鉬、鎢、錫等超大型礦床數卻較多。特大型礦床儲量/資源量下限也可選用全球同類已知礦床,按規模從大到小排序,選前2%~5%的礦床的平均儲量/資源量作為類比標準。
我國學者對超大型礦床金屬儲量規模的多少劃分也不完全統一,一般按大型礦床儲量的若干倍為超大型礦床。我國學者一般以大型礦床儲量/資源量下限的若干倍作為特大型的標準,例如裴榮富(1999)等曾建議以我國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1987年頒布的大型礦床儲量下限的5或10倍作為特大型礦床儲量/資源量的下限。但大型礦床儲量/資源量的下限迄今沒有國際標準。按照我國現行的規范,一般超大型礦床金屬儲量相當于大型礦床儲量的5倍。我國現行的儲量規范和國際慣例規定相比,部分礦床儲量稍低于國際標準,有些礦床一致。
作者認為,首先應對超過現行規范規定的大型礦床規模數倍的礦床統一名稱為“超大型”。超大型礦床可以現有規范確定的大型礦床下限的5倍以上定義。同時應明確,超大型礦床應指的是一個礦床,而不是一個礦田中數個礦床的組合,更不應該是一個礦帶上的數個礦床。
例如,依我國現行規范,大型金礦床儲量定為20t以上,金礦儲量超過100t以上即可算做超大型金礦床。特別應注意的是,確定一個超大型礦床,不僅僅是考慮礦床的規模,還應考慮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礦石的質量。只有礦石質優,經濟效益高,當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下降時,仍有利可圖的礦床,基本可認為是質優、效益高的礦床。
以此界定,我國已查明的金礦床可稱為超大型的有貴州爛泥溝金礦、遼寧貓嶺金礦、甘肅陽山金礦、云南博卡金礦等。
3
3.1
爛泥溝金礦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右江褶皺帶、冊亨一望漠構造變形區、賴子山背斜北傾沒端東側。礦區主要出露地層為上二疊統吳家坪組(P2W) 厚層一塊狀含白云質團塊的生物灰巖;中三疊統邊陽組(T2b) 中厚層一塊狀中粒鐵白云質、粘土質石英砂巖間夾薄層粘土巖,新苑組(T2x)上部薄層粉砂質粘土巖、中上部細-粗粒鐵白云質粉砂質石英砂巖、粘土巖、細-中粒砂巖及鐵白云質細砂巖、中部薄層鐵白云質、粉砂質粘土巖、下部薄層泥晶灰巖、粘土巖.中三疊統為礦區主要賦礦地層,新苑組中上部蝕變斷裂帶中有金礦體賦存。
礦床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雄黃礦化、辰砂化、碳酸鹽化、高嶺石化等。其中,硅化、黃鐵礦化具多階段作用的特點,與金礦化密切相關。成礦熱液早期階段(Ⅰ)硅化石英以其粒度細小,透明度差為特征,并與同階段形成之細粒、富砷環帶狀五角十二面體黃鐵礦和毒砂伴生。成礦熱液晚期的硅化和黃鐵礦,則以其粒粗、多呈脈狀充填交代和伴有碳酸鹽化、辰砂化、雄雌黃化為特征。
圖1 爛泥坑金礦地質簡圖
3.2
貓嶺金礦位于遼寧省東部, 蓋州市礦洞溝鎮李家堡子西溝一帶。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地塊北部、營口—寬甸臺拱西南緣。截至目前,貓嶺金礦共探獲黃金保守儲量150噸,遠景儲量可達300噸以上。
礦區出露地層為下元古界遼河群蓋縣組,下部主要為片巖、石英巖、千枚巖組合,上部以千枚巖為主夾變質石英砂巖。千糜巖化綠泥絹云千枚巖是主要賦礦圍巖(圖3)。區內地層總體走向北西,西部向南西傾,傾角800左右,東部向北東傾,傾角500左右。
礦區南部出露的印支期殼源型貓嶺似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體侵入蓋縣組地層。巖體圍巖遭受較強的接觸變質作用,在外接觸帶形成約800m寬的熱接觸變質暈圈,可劃分三個漸進變質帶。黑云母帶距巖體約800m,形成斑點狀分布的細小鱗片狀云母。紅柱石帶距巖體約600m,此帶內見有熔蝕交代現象。矽線石帶較窄,距巖體20-80m,巖石的片狀構造變得不明顯。巖體本身具有礦化蝕變現象,石英多金屬硫化物沿節理呈細脈狀出現,脈寬0.5-lcm, 脈壁兩側巖石遭受輕度硅化和絹云母化,蝕變二長花崗巖含金,但不均勻。
圖3 貓嶺金礦地質簡圖
1-第四系;2-榆樹砬子群;3-綠泥絹云千枚巖;4-絹云母千枚巖;5-石英絹云千枚巖;6-含紅柱石二云片巖;7-含矽線石二云片巖;8-金礦化蝕變巖帶及編號;9-印支期似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10-石英復脈帶;11-金礦體;12-閃長玢巖脈;13-閃斜煌斑巖脈;14-斷層;15-地質界線;16-漸變地質界線;17-推測地質界線。
礦區主要發育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脈巖。巖石類型有輝長巖、煌斑巖、閃長巖、閃長玢巖、石英閃長粉巖、流紋巖和石英脈等。
貓嶺金礦區礦體的空間展布嚴格受礦化蝕變巖帶控制,礦體與蝕變帶漸變過渡無明顯界限。依據化學方法共圈出4個礦化蝕變巖帶,其中I號為主要的賦礦蝕變巖帶,長1600m平均寬500m,北北西傾向,傾角50°左右。延至貓嶺巖體外接觸帶紅柱石帶中,礦化減弱。礦體多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狀變化范圍2860-3000∠560-62°,由北而南呈雁行狀右行排列。礦區以Ⅵ、Ⅶ、Ⅹ、Ⅺ號礦體為主礦體,長200-500m,延深120-400m,具多金屬礦化,礦石中主要有益組分為金,其次為銀。金銀比值為1:0.22-0.44,金品位平均3.04-6.31g/t。金礦物可分出四個世代,第一世代金賦存在石英中,以不規則粒狀為主,粒徑0. 65-0. 13mm;第二世代金礦物賦存在毒砂內,呈不規則片狀和粒狀,粒徑一般為0. 008mm左右;第三世代金礦物賦存于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和方鉛礦中,呈不規則片狀、粒狀,粒徑0.0017-0. Olmm;第四世代金礦物沿磁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的裂隙分布,呈不規則細脈狀。金主要賦存在第二世代毒砂礦物中。
礦區蝕變類型以硅化為主,次為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和碳酸鹽化。硅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礦化蝕變帶中還發育多期次金屬礦化,且伴有金礦化。主要金屬礦化有毒砂化、磁黃鐵礦化、多金屬硫化物(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 礦化,其中毒砂化、磁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最密切。
3.3
陽山金礦位于川陜甘交界地帶, 甘肅省文縣境內高樓山地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揚子板塊與中朝板塊交接部位的松藩—甘孜褶皺系以東的三角區內,瑪曲—略陽深大斷裂南側。陽山金礦為近年發現的一超大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礦床累計探獲黃金資源量308噸,遠景規??赏_到500噸左右。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元古宙碳酸鹽巖、硅質巖、千枚巖、板巖及綠片巖。泥盆系三河口組千枚巖、灰巖、板巖、砂巖、鐵石英巖。局部出露下石炭統灰巖、泥巖、石英砂巖和二疊系灰巖、白云巖、砂板巖等。此外還出露少量三疊系碎屑巖[4]。其中,泥盆系三河口組富含C、Si的熱水沉積淺變質泥質巖為金礦床的主要賦礦圍巖。
礦區以文縣弧形構造為主,它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斷裂構成, 主要構造帶有石坊—關家溝、安昌河—觀音壩斷裂帶,湯卜溝—何家壩逆沖斷帶及水草壩—馬蹬巖逆沖推覆斷裂帶,四帶近于平行。安昌河—觀音壩斷裂帶為陽山金礦的主要容礦斷裂,金礦體定位于剪切斷裂帶中[5]。斷裂帶總體北東走向,由一系列次級斷裂及強變形帶構成,NEE及NWW向兩組次級斷裂帶發育在背斜的翼部,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NEE向次級斷裂帶為礦區的重要含礦斷裂,寬一般100~400 m,帶內巖石破碎、強烈曲變形, 常伴有較強的熱液蝕變、巖石褪色等現象。斷裂帶內常發育厚達5m的碳質千枚巖,斷層中充填的斜長花崗斑巖脈常被擠壓成扁豆狀,顯示斷層具有多次活動性。安壩、葛條灣礦段主要金礦脈均賦存于該斷裂帶中。NWW向斷裂帶在陽山金礦帶各礦段均存,是一組順層斷層,長一般500~1500 m,寬50~300 m,北傾,傾角40~50°,該組斷裂同樣是含礦斷裂,NWW與NEE向兩組斷裂有多個交匯處,其中安壩交匯處形成厚大的金礦體。該斷裂為一多期復合擠壓拼貼構造,帶內次級褶皺發育,且同時伴生一系列次級剪切帶或斷裂。
圖1 陽山金礦田地質簡圖
F ig11 Geo 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Yangshan go ld o re field
J 1-2—下中侏羅統礫巖、泥灰巖、頁巖;T—三疊系砂巖板巖;P1—下二疊統中部板巖、灰巖;D2—中泥盆統三河組五段灰巖、四段千枚巖夾薄層灰巖、三段灰巖、砂質板巖,二段砂巖板巖,Pt2—中元古界碧口群下部灰巖、變質砂巖,γπ——燕山期斜長花崗斑巖。1、俯沖帶; 2、 斷層; 3、 推測斷層; 4、不整合界線; 5、金礦化體及編號; 6、推測隱伏巖體
礦區褶皺主要有金子山復向斜與葛條灣—草坪梁復背斜,卷入地層為泥盆系三河口群千枚巖、灰巖及砂巖。復向斜軸向80°,軸面北傾,產狀340~10°∠70°,軸部和翼部巖層中次級褶皺發育,軸部變形強烈,北翼遭受斷裂破壞,地層破碎,礦化較弱,南翼地層保存完好,層序正常,巖層產狀340°∠70~80°局部倒轉。復背斜全長約10 km,寬約1 km,北翼產狀陡立局部倒轉,礦化較弱,南翼受斷裂影響,金礦化較強。
礦區巖漿巖出露面積較小,主要為淺成花崗質巖脈、斜長花崗斑巖、黑云二長花崗斑巖、花崗細晶巖以及霏細斑等,屬鈣堿性系列。其中斜長花崗斑巖脈在礦區出露最為廣泛,與金礦化關系密切,金礦體一般產于斜長花崗巖脈的內外接觸帶附近。
礦床賦存于泥盆系地層中,金礦帶東起固鎮,西至堡子壩,全長12 km,共發現49條金礦脈,其中規模最大的為305#、314#礦脈。305#脈位于安壩背斜南翼的破碎帶中,由碎裂巖化、黃鐵礦化千枚巖及斜長花崗斑巖組成,礦體在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剖面上為脈狀、似層狀,總體走向NEE,傾向N,傾角45~70°,礦體長1800 m,控制斜深440 m,平均厚度5.58m,平均品位7.06g/t。314#脈位于305#脈上盤,并與之平行分布,礦體長2100 m,控制斜深330 m,平均厚度5.61 m,平均品位5.52 g/t。礦區礦石以原生礦石為主,氧化礦石次之,原生礦石Au品位高于氧化礦石。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和毒砂,金主要以微細粒(2~3μm)包裹于毒砂、黃鐵礦等礦物之中。礦石中As、Sb及C有機含量較高,并且Au與Ag、As、Hg、Sb等低溫熱液元素相關性明顯。
礦石原巖類型主要為蝕變砂巖型、蝕變千枚巖型、蝕變灰巖型和蝕變脈巖型4種,其中以黃鐵礦化蝕變千枚巖和黃鐵礦化蝕變斜長花崗斑巖型為主。礦石中金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其次為銀金礦。金礦物主要賦存于毒砂、褐鐵礦、輝銻礦和粘土礦物中,金礦物嵌布粒度細微,大部分在2~3μm或更小。礦體圍巖有一定的蝕變分帶現象,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粘土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毒砂化、褐鐵礦化等。一般近礦部位硅化、黃鐵礦化較強,遠礦部位粘土化、碳酸鹽化較發育。
對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表明, Au含量較高的C、Si泥質沉積物,在沉積成巖及印支期區域淺變質過程中Au被初步富集,其后又疊加了燕山早期巖漿、熱液活動,使Au進一步富集,從而形成了陽山疊加改造型微細浸染型金礦。
3.4
播卡金礦位于昆明市東川區西北部金沙江及小江夾持地區,西鄰四川會東縣,屬播卡鄉和拖布卡鄉管轄。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康滇地軸中南段東北側,近南北向小江深大斷裂西側。礦體劃分為新山~馬家溝和七角地~蔣家灣兩個金礦段。查明資源量達158.57 t,估算遠景資源量300t。
礦區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昆陽群淺變質陸源細碎屑巖。主要由各種板巖、變余砂巖、粉砂巖、變形礫巖構成互層。中、下部常夾火山角礫巖、中-基性條帶狀鈉質凝灰巖、沉凝灰巖、細碧角斑巖,呈互層組合,呈多旋回性,過渡部位是主要金礦化賦存位置。
礦區位于軸線總體近南北向的拖布卡復向斜北段,區內發育近南北和東西向兩組斷裂。褶皺軸線兩側分別形成多個大致同向的次級背斜、向斜。向斜西翼部因民組與美黨組接觸界線附近發育金礦化。近南北向的小江深大斷裂從礦區東側通過,控制了區內構造形變、地層出露及巖漿活動。伴生斷裂 F1~F5與拖布卡復向斜軸向近一致,主要分布于向斜兩翼,與地層界線斜交~平行。斷層總體顯示為壓性-壓扭性高角度沖斷層。近EW向斷裂(F6~F13):一般長度在5~8km,以一定間距大致平行排列,斷裂以張性為主、局部具張扭性的特征,錯斷礦帶(體),近NS、EW向斷裂交匯處礦體增厚變富,表現出明顯的控礦性。
礦區火山巖主要發育在昆陽群下部,巖石類型復雜,有鈉、鉀質基性火山熔巖,火山角礫巖、火山凝灰巖等;火山角礫巖、中~基性條帶狀鈉質凝灰巖、沉凝灰巖、細碧角斑巖,呈互層組合多個旋回;火山巖與沉積變質巖過度的局部部位發育金礦化。晉寧期侵位的以基性為主的中~基性巖呈巖脈、巖床、巖墻或巖株狀產出,以輝長巖、輝長輝綠巖為主,少量閃長巖、輝長巖、輝長輝綠巖,大小巖體數十個,長軸方向總體為近NS向,與地層走向略有斜交,集中產于近NS向斷裂與近EW向斷裂交匯部位,基性巖多已片理化。正長巖、輝長巖呈漸變相互過渡,互層組合,這類巖體與金礦化關系極為密切,金礦化多產于內外接觸帶。
礦區圍巖最常見的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毒砂化、褐鐵礦化、銅礦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熱液蝕變,尤其是呈脈狀及網脈或團塊狀石英產出的硅化、脈狀及網脈或團塊狀的菱鐵礦產出菱鐵礦化、脈狀、網脈狀及稠密浸染狀或團塊狀的中細?;虼至|S鐵礦產出的黃鐵礦化“三位一體”是最佳熱液蝕變組合,與金礦化關系最密切。
金礦(化)體主要賦存于近NS向的層間小斷層及裂隙破碎帶中,主礦(化)體由多個近于平行的小礦(化)體組成,品位較穩定。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部分呈大脈狀、囊狀,南北走向、東傾,局部呈近東西向,近地表產狀較緩,向深部逐漸變陡,往往呈尖滅再現、分枝復合,沿傾向相對較穩定。主礦(化)體上下兩側的礦(化)體及組成主礦(化)體的單個小礦(化)體多沿走向、傾向的連續性均較差。在近NS向平行小斷裂及羽狀斷裂密集分布地段、NNW向與NNE向斷裂交匯處、斷裂膨縮及產狀變化的變異部位礦(化)體增厚變富,局部形成雞窩狀特富礦事囊。經深部鉆探初步控制,新山~馬家溝金礦段,控制金礦(化)體長1 885m,最大寬度630m,礦(化)體單工程厚度18.4m~90.85m,礦(化)體平均厚度58.91m。礦(化)體單工程平均品位1.1g/t~10.2g/t,礦(化)體平均品位3.84g/t。七角地~蔣家灣金礦段,控制礦(化)體長1 365m,控制最大寬度214m,礦(化)體單工程厚度31m~107.3m,礦(化)體平均厚度62.7m,礦(化)體單工程平均品位2.4g/t~3.2g/t,礦(化)體平均品位2.68g/t。
地表至深度150~200m范圍內為氧化礦石,原生礦石自然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和石英脈型兩種,少量碳酸鹽脈型和硫化物脈型,以構造蝕變巖型為主,石英脈型和碳酸鹽脈型金品位較高。礦石結構有自形-半自形和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和凝膠狀結構,包含結構和交代溶蝕結構,充填結構。礦石構造分為碎裂狀構造及角礫狀構造,碎裂狀構造最為常見。
礦石礦物組合屬黃鐵礦型,主要化學成分為Au、Ag、Fe、Mn、Cu、Ni、Zn、Pb、As,有害元素為C、S、A s、Cu。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次為銀金礦,少量針碲金礦。粒徑小于20μm-0.1~2mm)。
4
超大型金礦床與一般礦床在分布規律、控礦因素、礦化特征和形成機制等很多特征上無異,對成礦類型、成礦時代、成礦背景等具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
1)成礦類型上,目前發現的超大型金礦可分為微細粒浸染型和蝕變巖型兩大類型。
2)成礦時代,超大型金礦床主要形成于中晚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
3)成礦背景,超大型金礦床產出的特定位置與特定的構造背景、特殊的巖相古地理地層環境、特殊的巖漿活動有關。4個超大型金礦床基本特征表明,它們主要產于大陸邊緣增生帶或板塊匯聚帶、陸內克拉通及大型韌性剪切帶等成礦堆積環境中。
4)超大型金礦床往往呈帶狀展布,具有大致平行而基本連續的兩個分劃性結構面作為破碎帶的邊界面的特征。帶內外具有明顯的變形強度差異性。在化探異常的指示下,構造、巖性這二者的最佳結合部,是找礦的主攻地區。
5)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場分布特征建立找礦模型,是區域性尋找微細粒浸染型和蝕變巖型金礦的重要找礦標志和依據。
6)礦化蝕變的中心地段多位于背斜軸部的高角度擠壓破碎帶上。與主斷裂構造垂直或斜交的次級控礦構造,深大斷裂兩側的次級平行或不平行構造是主要控礦構造,控制著礦化蝕變亞帶的展布。金礦體、礦化體除受斷裂構造控制外,礦體內部發育揉皺狀片理的地段礦化最強。礦化體主要產于逆沖斷裂上盤,由若干近于平行的小斷裂、羽狀小斷裂、層間小斷裂及節理、裂隙組成的斷裂破碎帶控制。斷裂交匯部位,斷裂膨縮及產狀變化的變異部位,往往使礦體增厚變富。
9)沿斷裂成生的多期頻繁的巖漿活動提供了成礦物質,成礦熱液來自巖漿水,它們共同組成含礦構造蝕變帶。
10)金礦化對容礦巖石有較強的選擇性,斷裂下盤的千枚狀板巖、板巖和斷裂上盤的巖漿巖、板巖、粉砂質板巖構成礦化帶的上、下屏蔽層,中部力學性質不同的互層巖石則利于發育破碎帶。